Skip to content

一颗小树 #16 纪录片的力量在于真实

发表于:June 5, 2022 at 09:51 PM

你好,我是小树。这是我为你写的第 16 封信。每期都会同步更新在微信公众号一颗小树竹白专栏。现在有 58 位朋友订阅了这封信,也欢迎你邮件订阅,第一时间收到更新推送。

一场有关素质教育和真实生长的试验

这周末我看了一部纪录片《真实生长》,故事的背景是 10 年前一所北京的顶级中学对素质教育的大胆尝试,节目组对 3 位主人公进行了长达十年的跟拍。

第一个主角是周子其,典型的学霸,出生于北京本地家庭,也会沉迷于 DOTA。对历史和哲学思辨有浓厚的兴趣,是校辩论队队的队长。高考“失利”后就读于北京大学历史系,大学毕业后,他觉得自己只是一个普通人。

第二个主角是陈楚乔,非常独立自主,对话充满了理性。曾经以为自己向往的是艰深的科学,选择了理科,但也坦言这不是她擅长的,别人半个小时做完了一整张卷子,自己却还在“扣那几道题。”高二那年,她写了一篇小说《永夜的旅人》,为同学们解析了万青的《秦皇岛》,才开始意识到,创作是她人生中最想做的事情。后来,她出国留学,毕业后从事和创作相关的工作。

第三个主角是李文婷,她是从山西来到北京读书的,相较而言她最普通。她会用更多的时间去埋头学习,几乎不会参与学校的活动,这让她获得了“双科飞跃奖”。她后来在一门选修课中,尝试去学了当年最流行的韩国女团舞。现在,她在北京读完了大学和研究生,逐渐融入了这个城市。

纪录片的力量在于真实。

纪录片吸引人的地方,可能并不在于它有多么跌宕起伏的剧情,或者口号式的豪言壮语,而是在观看人物真实的经历时,看到自己的影子,从而得到某种借鉴和激励。

有想法的孩子都会有一层外壳,充满了年轻的棱角。

纪录片拍摄的时候,恰好也是我进入高中生活的那年。在河南小城市里日子远比纪录片里的孩子们枯燥地多,但我依然有几个印象深刻的片段。

在高一的一次数学考试中,内容应该是几何,考出了有史以来的最低分,印象里满分 100 分,我应该是只得了 30 多分。当时有一种非常强烈地挫败感,对自己开始产生质疑。可惜的是没有把那段时间发生的事情纪录下来,已经记不得自己是怎么克服过去的。

高二文理分科之后,我到了新的班级,换了一个语文老师,他的教学方式更偏向于素质教育的方式。相较于课本上和一些墨守成规的教学内容,他更希望我们去看更多的“闲书”,看更多的电影和纪录片,并且从里面汲取力量,并输出自己的感悟。这种方式对我的影响很深远,当时非常沉迷日本作家的叙事方式和语言风格,把学校图书馆里当时所有村上春树的书都读了一遍,还有一些川端康成的书。

以至于在写作文的时候,都是“孤独就像温吞吞的墨汁”。

可惜的是,这种方式并不能让当时的理科班的整体成绩获得长足的进步,高三的时候,就又归于沉寂,重新在书山题海中向着自己锚定的分数前进。

一个人究竟能不能把自己这副人生的牌打好,这是需要用一生的时间去解决的问题。

纪录片在腾讯视频可以看到,目前的篇幅不长,推荐大家有空看看。

碎碎念

周末和老朋友在家里相聚,聊聊天,打打牌,了解一下彼此的近况,感觉真的挺好的。

虽然平时可能比较宅,但还是需要和其它人建立连接的。文字也好,声音也好,面对面就更好了。

集体婚礼没能去成杭州还是挺遗憾的,希望交通能再顺畅一些,想回几趟家,也想回杭州看看朋友们。

谢谢你的关注,我们下期再见。👋🏻


往期推荐

你也可以在这里找到我:即刻Twitter、微信公众号一颗小树

这里是小树的 newsletter。 每周一发布,欢迎订阅。 如果你觉得这篇文章对你有用,欢迎分享给更多好友。